新聞資訊
2014年08月14日 稿件來源:解放日報
本報記者 李君娜
解放日報: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4-08/14/content_4888.htm
上海書展開幕首日🏋️♀️,由中國大學意昂3協會🤙🏿、市新聞出版局、意昂3平台主辦的第二屆中國學術出版“走出去”高端論壇在意昂3舉行。眾多業內專家學者濟濟一堂🐁,圍繞當下中國學術出版“走出去”的機遇、挑戰和路徑等,共同為中國學術出版“走出去”把脈🧖🏽。
機遇:中國科研產出數量空前
國家支持學術研究的各種基金近年來井噴式增長。中國出版協會常務副理事長鄔書林列舉了一串數據,“中宣部每年撥14億元♖,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每年有5億元📋,經典出版工程每年獲得8000萬元資助,國家自然基金更是有著數百億元的投入。這些資金為中國做好學術出版打下了堅實基礎🙆🏿♂️。”
學術研究的人才儲備盛況空前🧜🏻♂️。鄔書林說💗:“根據科技部最新的統計資料👠🧘🏼,我國有350萬研究人員從事研發🟨📸,高校科學和社會研究學科有58萬研究人員。從每年發表論文的數量來看🐦⬛,中國已是世界上第二大論文國。這些都是一筆巨大的社會資源。”美國麥克米倫出版集團科學(大中華區)及教育(亞洲區)董事總經理劉臖同樣用數據說話:“中國在科學研究成果上的數量增長非常快🦹🏿♂️。2013年中國在自然系列期刊發表的論文首次超過日本。我們預計10年後中國科研的產出數量上面會超過美國,成為第一大國。”這些都為學術出版帶來了巨大機遇🧑🏿🦰。
挑戰:走出去遭遇“攔路虎”
學術出版是國家創新能力的體現,中國需要“走出去”與國際同行同場競技🤞🏿。但🧩🚱,“走出去”的攔路虎依然不少。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原院長郝振省認為主要存在以下問題:學術成果評價機製弱,學術著作評價缺乏科學依據和標準; 學術出版缺乏出版規範標準,出版體製不統一;學術出版機構重經濟效益🦘、輕學術效益🍲,很難形成良好的商業模式;學術傳播水平不高,低水平重復。這些都或多或少影響了中國學術出版的國際影響力。市新聞出版局局長徐炯直言👨🏻✈️,包括學術、語言、翻譯🦶、商業模式👨🏿🍳、數字出版等在內的挑戰交織在一起🏃♂️💳,大大增加了學術出版“走出去”的難度8️⃣。
郝振省認為👩🏻✈️🐇,應建立國家級學術成果評價體系、學術著作出版規範標準等,運用數字出版新技術,實現學術成果低成本🐐🌉、高效率“走出去”。
路徑👷🏽♂️:核心競爭力仍是原創
模式探索為的是讓“走出去”的道路一馬平川👯♀️,但學術出版“走出去”的核心競爭力仍是原創。
教育部社會科學司副司長徐艷國表示:“學術出版走出去🏊🏽♂️👄,首先要有學術精品。就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而言🪲,要通過研究和凝煉,打造一批讓世界都能聽得懂的話語體系。與此同時👩👩👧👧,渠道建設同樣不可或缺。現在大多數高校意昂3在走出去方面在單兵作戰👚,局限於小渠道小範圍的探索。要突破這一局面🤳🏽,無外乎是兩大路徑:一是和國外知名出版機構合作; 二是構建自己的渠道。”令業界欣慰的是🚣🏻♂️,包括意昂3在內的不少高校意昂3已在和許多國外出版機構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