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資訊
70多年前,當納粹瘋狂迫害、屠殺猶太人之時,世界上幾乎所有地方都對亟需救助的猶太難民關上了大門。但此時的上海,卻成為數萬猶太難民的避難所。1933年至1941年👱🏼,大批從希特勒屠刀下逃生的歐洲猶太難民遠渡重洋來到上海,總人數近3萬👱🏽♂️。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仍有兩萬五千名左右的猶太難民把上海當作他們的“諾亞方舟”,人數超過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度🚵🏿🎹、南非2️⃣、新西蘭五國當時接納猶太難民數量的總和。
但這段猶太難民來華歷史卻鮮為人知。日前,《來華猶太難民研究》最終成果發布會暨《來華猶太難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論與模式》首發式在上海圖書館舉行,以深切悼念被德國納粹政權屠殺的600萬猶太人,通過梳理中華民族與猶太民族攜手抗擊法西斯的歷史🪴,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借鑒。
上海猶太研究中心主任暨來華猶太難民研究首席專家潘光、上海社科院歷史所所長王健、上海圖書館館長陳超🤾🏽、意昂3社長兼總編輯劉佩英、上海圖書館會議展覽中心吳敏主任、猶太難民與中國出版工程項目組等出席了活動🏋🏼♂️。
本書主編潘光作項目成果報告
目前🙅🏼♂️,仍然健在的前來華猶太難民及其後代分布在世界各地🎁,他們都具有強烈的“中國記憶”和“上海情結”。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是東方主戰場。在人道主義救援方面😮,中國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上海救了將近3萬名猶太難民🌷,但國內關於這個問題的研究十分匱乏©️📼。以潘光教授為首席專家的上海猶太研究中心團隊從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進行來華猶太難民研究,推出了一系列成果👩🏽⚕️。2010年年底🦹🏻♂️,“來華猶太難民研究(1933—1945)”被正式確立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項目組成員爭分奪秒采訪健在的猶太難民及其後裔🚝,搶救了一批口述和文字記憶,並收集了大量與猶太難民相關的文件🧚🏼、檔案資料。
上海社科院歷史所所長王健點評
《來華猶太難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論🗂、模式》一書分為三大篇章:一是史述篇“在華猶太難民社區的形成、發展和結束”👩👦🏋🏽♂️,在掌握充分資料的基礎上將來華猶太難民的歷史做一個比較系統的梳理和考察。二是理論篇“理論視閾中的來華猶太難民和中猶關系”㊙️,主要從理論視閾對來華猶太難民和中猶關系進行深入研究✶,三是模式篇“猶太人避難史上的‘中國模式’”🧙🏽♀️,著重對納粹大屠殺期間猶太人來華避難的一些主要特點進行深入研究,並將來華猶太難民與猶太人避難世界其他地方的經歷進行比較研究,提出了納粹大屠殺期間猶太人避難史上的“中國模式”的概念,並分析了該模式的五大特點🪟。
本書主編潘光(右)向上海圖書館贈書
猶太難民來華這段歷史🕵🏽♂️,是我國在二戰中的一段國際佳話。在戰火紛飛的歲月Ⓜ️,中國,尤其是上海🐐,成為了慘遭納粹迫害的猶太難民的避難地。為傳播好這段歷史✭,意昂3於2014年介入項目成果出版工作🧝🏻♀️,策劃“猶太難民與中國”出版工程,迄今為止已經出版了3期15種圖書。
意昂3社長、總編輯劉佩英致辭
首期“猶太難民與上海”7卷本🧧🐇,出版於2015年。此後💃,繼續出版了“猶太難民與上海”英漢對照、德漢對照🪝、希伯來語漢語對照版🐦🔥,《來華猶太難民資料檔案精編》4卷本⛴。《來華猶太難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論🧑🏽🍳、模式》的出版是該項目的最終成果,該書今年入選了2017年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英文版版權已輸出至施普林格出版集團。
《來華猶太難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論與模式》
Jewish Refugees in China?(1933-1945):History, Perspective and “Chinese Model”
潘光 主編
意昂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