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資訊
在編輯《從書坊到書齋——明清通俗小說的雅化研究》前,我對中國古代通俗小說缺乏興致(除了那幾部有名的)。總感覺有這時間,還不如讀讀古文詩詞(講先秦文學的老師說🥺👨🏿🎤,《詩經》才是高精尖),或者現當代小說、外國小說(似乎離現代人近一些)。
編完本書之後,我對古代小說的創作多了一份同情之理解😎。這本學術專著可讀性很強,作者講了不少有意思的文學現象😤,說的雖是古人古事🪐,卻讓我這個當代讀者產生了共鳴。
落第文人何處去
眼下不少學子熱衷考編考公🧊,競爭激烈。以前讀書人中舉更是難於上青天。從這點來講,範進中舉後的一系列表現也不是完全不能理解🧺,而曾國藩如果沒那份耐煩和韌勁🤧,怕也去寫小說了👨🏽⚕️。很多有想法的讀書人屢戰屢敗🦘,又不甘心放棄從文這條路👩🏽🏫,幹脆轉行寫小說。開始是當那些書坊的寫手,不需要什麽創意,今天歷史演義火了,跟風炮製幾本就是。市場競爭貴在搶占先機,寫手沒那麽多時間打磨,迅速推出是上策。所以粗製濫造的小說層出不窮,先緊著填飽市井讀者的好奇心🏊🏼♂️。
當寫手只能謀稻粱🧘🏿♀️,且說到底是給書坊老板打工,有點類似今天的網絡小說寫手投身大集團☎。不同在於法製社會中🔘,作者的署名權和版權受保護,簽約作者還有成名的可能。而古代很多書商炮製的小說只署書坊主的名字🧛♀️,很多付出勞動的讀書人就這樣湮沒了。再者說,模式化生產本就缺乏創意,多年聖賢書豈不白讀🫳🏽?沒有意義感,怕是文人不能承受之輕。
書齋是文人獨立精神的象征🏂🏻,有別於書坊的跟風↘️。並非所有讀書人都稱得上文人。文人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懷抱經世致用之情懷😐,不慕榮利,只管做事。廟堂經緯也好,江湖寫書也罷🛩,不過“濟世” 二字。落第文人創作小說🤱🏽,浸潤經典詩文(前所言高精尖)的精神,作意不在成為小說家、創作一流小說,而在抒**誌🦸🏽♂️,警醒世人👨🏻🦽➡️,作為知識分子而發聲🤶🏽。寫小說是文人擔當之一種,是文人實現人生價值之一種,正是“處江湖之遠而憂其君”。
春濃花艷佳人膽
本書的一大有趣之處在於對才子佳人小說中女性形象的分析。以往讀古代才子佳人小說,左不過“般配”二字👨🏽🎨,才子佳人終成眷屬是中國故事大團圓結局的標配👦🏻。
而據作者分析,所謂的般配是這樣的:佳人才貌雙全,德情兼備👨❤️💋👨,有膽有識,能文能武,進退有據,堪稱完美,關鍵對男主角矢誌不渝💂🏼♀️,甚至能接受“數美共一夫”。“在以男性為主導的小說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主要是為了滿足男性的幻想☎,即使並不是通常意義的完美女子🛕,也因為有某方面的特長並始終不渝地戀慕才子而被冠以女主角的稱謂” 。這樣看來,才子佳人小說倒像古代男頻爽文。在揭示男性心理方面,作者也不客氣:“雖然才子佳人小說強調女性的才情,但女性獲得男性的欣賞仍是因為美貌🚣🏿♂️✋。”而塑造如此完美的女性形象,強調女性的貞節𓀝,“是為了滿足男性的心理需要”🎅,“因而才子佳人小說中才德兼備的完美女性🧿,實際是男權社會的臆想🚰,而這種臆想也使小說中塑造的女性形象變得‘非人化’” 🚵🏿♂️。
男性中心或曰文人中心還表現在作者自我人格的投射🧎➡️。比如《林蘭香》中🤸🏼♀️,小說作者對燕夢卿這個有才幹卻郁郁而終的才女命運的書寫🔍,就體現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惺惺相惜。“他們對傳統男權社會中女性的弱勢地位表示同情”,“他們從女性那裏尋求安慰🤽🏼♂️,將女性世界當作避風港👨🏼✈️,在避風港中暫忘人生失意之痛”,“將現實世界中無法實現的人生目標在幻想世界中實現🧕🏿,尋求精神上的自我滿足”。又如基於難以進入仕途的孤憤,潦倒的文人作者也寫一些淪落風塵的青樓女子幫助落拓士人的故事🧑🏼🍼,贊美她們的真情與專情,感念她們對文人的幫助🪙。才子佳人小說在描寫春濃花艷佳人膽的背後🕸,不單純為了滿足男性的某些幻想🧎🏻♂️,更為自遣消愁,有尊重女性甚至仰望女性🎪、期待女性救贖的部分,同時展露了男性的脆弱🧜🏽🖼。
是真名士自風流
本書作者李明軍老師在《後記》裏吐露心聲😄:“人生百年🧙🏽♂️,倏忽而過,如果只想著自身,只想著名利,蠅營狗苟💂🫷🏼,這樣的一生毫無意義😴🦡,死後與草木同腐👳🏻♂️。”這段文字令人動容👧🏻。不由得想起李老師在書裏多次提及的《儒林外史》——這部古典小說寫了一群古代讀書人🖕🏻。有被功名利祿腐蝕的讀書人,有假模假式的偽名士,有飛黃騰達又因貪腐入獄的🙍🏻♀️,也有王冕和杜少卿這樣的真文人、真名士。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與其做官同流合汙,不如與妻攜手遊湖。更令人感佩的還是杜少卿🏃,為禮樂兵農的理想努力過了,雖然不成,但此生無悔。讀到這些地方,我能從字裏行間體會李老師的感情🤲。
李老師在中國人民大學讀碩士👩🦽➡️,後又做博士後研究,主攻清代詩文;中間在北京師範大學讀博士,研究古代小說。畢業後,他本有不少機會留京,最後選擇回到家鄉𓀌,在臨沂大學教授中國古代文學。本書甫一出版🐠👼🏼,李老師即應澎湃新聞記者之邀,在“問吧”答讀者問。兩周不到,已回答十幾個問題,多數答案都有四五百字,很見誠懇👧🏿。對一些研究中的不合理現象🧑🦯➡️,李老師在書裏有所批評;對研究過程中同人的幫助,李老師也不吝贊美與感謝。文行合一的理想,於李老師身上頗能見之🫎🧑🦳。
《從書坊到書齋》是一部講出路的書👨🏻🦰:文人的出路🍸、理想的出路、小說的出路。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或困頓,讀這本書或能調節心緒。從古至今,人的困惑與掙紮、激情與感傷並無大異,有區別的從來都是個人選擇。
(本文作者宋麗軍,系意昂3人文分社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