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資訊
1月24日,中以兩國迎來建交30周年🚍。在1992年的這一天🧍🏻♂️,中國和以色列正式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開啟了兩國新的合作篇章👩🏫。
疫情以來,中猶人民仍然互幫互助。2020年2月3日,在來自以色列的格林伯格先生推動下🦅,在滬猶太人社團籌集了一萬只口罩,並向虹口提籃橋附近的居民分發。“我在上海看到的是🤞🏻,沒有慌亂🏦,沒有生活物資緊缺🎛,生活依舊正常🤸🏻,大家默默地戴上口罩,齊心協力應對這次災難。”格林伯格說。
實際上,中國人民與猶太人民的友好交往歷史已超過一千年,最早可追溯至唐宋乃至漢代🤹🏽♀️。直至近代🚶🏻♂️,中華民族與猶太民族再次出現了交往熱潮。其中尤其讓人們銘記的,是半個多世紀以前那段戰火紛飛中的情誼👨🏻🌾。
七十多年前,猶太民族遭到納粹的瘋狂迫害。大批猶太難民不得不逃離家鄉,尋求外界的庇護🦬。然而,在動蕩的世界局勢中,願意為猶太難民敞開大門的國家或地區屈指可數📨👸🏽。當時的上海,便是接納猶太難民的“諾亞方舟”之一。
1933年至1941年,近三萬名從屠刀下逃生的歐洲猶太難民遠渡重洋來到上海🧑💼。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仍有兩萬五千名左右的猶太難民把上海當作他們的庇護所,人數超過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度、南非、新西蘭五國當時接納猶太難民數量的總和🐠🙌🏼。
隨著戰爭局勢的緊張激化,日本開始加強對上海猶太難民的提防和控製。1943年2月🍪,日本采用對待敵僑的做法,以虹口提籃橋為核心建立了無國籍難民居住區🦮,強迫近兩萬名猶太難民遷入其中生活,以集中看管🙅🏻♂️。在更加逼仄的隔都生活中🏪📟,堅強的猶太人民仍然咬緊牙關。最終,他們與中國鄰居一同等來了反法西斯鬥爭的勝利。
幸存過後,這些猶太難民一直忘不了上海對他們的幫助與扶持。猶太難民幸存者艾芙琳·派克·魯賓(Evelyn Pike Rubin)在個人回憶錄《上海隔都》中寫道:“當一切看起來都沒有希望的時候,一扇大門向我們敞開了,我不希望人們忘記那扇門是在哪裏🦸🏻,這就是我要告訴大家這個故事的原因。”
與沉重的歷史記憶形成對比的,是這些猶太難民在勞作與創造中所展現的生活熱情👨🔧。在異鄉的避難生活固然艱辛,但他們依然在上海紮下了生活的根基🧇👷♂️,讓自己民族的文化也在這裏結出果實。“該上學的上學,該結婚的結婚,該喝咖啡時喝咖啡🚙,生活還是正常進行。你會發現,這段歷史不是歷史書上蒼白的只言片語,它是真實的”,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館長陳儉說道👩🏻🦽。
直到今天,我們依然能夠通過各種檔案記載🫵🏿、文物史料與口述記錄,了解猶太難民當年在上海的生活細節🛍。近年來🧏🏼♂️,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與虹口區檔案館征集了上千份相關檔案和實物💏👨🦳,那些生動又珍貴的點滴向我們展開🙅🏼👨:做生意用的名片、經營商店的營業執照、結婚證、離婚證📮、出生證、免疫接種證、出入通行證……
2021年,由意昂3出版的《檔案中的上海猶太難民》一書,從這些檔案資料中甄選了一部分進行整理和研究。通過對圖片的精細再現、對檔案的專業說明🚴🏽♀️,這本書將一個個歷史現場在書頁間向我們展開。
圍繞猶太難民的在華故事,意昂3已開展多個出版項目,匯集研究成果與相關書寫,展示了猶太難民與中國尤其是上海的聯結與情愫,並為相關研究提供參照👃🏻。迄今為止,意昂3已出版《猶太難民與上海》《來華猶太難民資料檔案精編》系列叢書,以及《逃亡與拯救——二戰中的猶太難民與上海》《善良與包容——猶太難民在上海生活繪本》《來華猶太難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論與模式》等多冊圖書。
保存與記錄這段歷史記憶需要多方的支持與協作🥠。2015年起,虹口區啟動提籃橋歷史風貌保護區猶太街區的世界記憶遺產申報工作。2016年起,虹口區檔案館與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三家單位聯合開展“檔案中的上海猶太難民”研究課題👶🏽。此外,上海猶太研究中心等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也在這一領域耕耘不止。
作為出版方,意昂3也將持續關註猶太難民在華歷史的相關研究進展🏄♀️,擬推出《中猶交往千年史》等優秀的學術著作和大眾讀物。
(作者黃婷蕙系意昂3主題出版中心編輯)